华商舆情
您当前的位置:华商舆情 > 华商智库 正文

 

  未来的新闻生产

  关于10年后的新闻生产及其影响因素,值得一提的或许有四个方面:

  1、技术与受众是影响媒体行业的新兴力量。对于媒体来说,有两种新的力量不能忽略。首先就是技术的力量,过去讲人类历史上的传播革命,比如文字的发明、电报的发明或者印刷术的发明,更多地只是讲了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复制和在全球的流通便利。但回过头来讲,互联网在过去20年,很重要的就是使得技术对媒体的影响突显了,公众的网络舆论或者说受众的力量也突显了。

  我们回顾中国过去十几年新闻业的影响因素,第一个结论就是技术和公众在权力、商业和专业之外成为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新闻业的两种力量,而且这两种力量未来的影响作用会更加凸显。

  2、互联网发展带来媒体行业专业伦理的缺失。我们的传统媒体基于生存和转型的困难,现在不断要加速转型。过去这一年,不少报社的转型采取最主要的一招就是“事业部制”,这种转型策略背后的逻辑是把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彻底打通,实际上整个编辑部门开始为广告和客户服务——原来强调的专业的伦理正在消失,商业化使得整个新闻业服务更以市场为取向,尤其商业网站的一些频道内容,其煽情性、标题党现象是非常明显的。

  3、未来的新闻生产模式由垄断生产变成社会协同。未来的新闻生产会从产品转向一个过程,会从少数机构垄断进行生产变成社会协同的过程,会从采访报道变成发表一种公共对话。我们甚至可以预测,将来的写作形态和叙述形态会这样改变:从客观转向主观,从理性转向感性,从故事叙述转向游戏叙述,从全面呈现转向碎片吸引。新闻会变成更加情感化,新闻会从一个新闻业变成一种新闻活动,一种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。

  4、非理性的网络舆论更加容易影响新闻判断。可能未来我们的受众在互联网上更多地在点赞和点骂。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网络舆论,却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公共空间。也就是说,中国到目前为止,都没有真正形成理性的网络舆论,也没有理性的网络对话空间。我们的网络舆论基本上是事件主导型的,而不是话题主导型的。

  总结一下,我对2024年新闻业的担心主要来自这些隐忧和追问:网络时代的新闻业,视觉至上会否取代事实至上?介质驱动会否取代现实驱动?数据监测会否取代专业评估?公众想要(wanted)会否取代公众需要(needed)?群体极化会否取代公共对话?

  谁都不知道准确的答案,但如果谁都在为这些忧虑,情况则不会变得太坏。

编辑:李蒙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