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商舆情
您当前的位置:华商舆情 > 华商智库 正文

 

  一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面临的新挑战

 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发布时效性更强、成本更低、受众的参与更广泛,实现了政府和所有人对话和互动信息传播机制。不过,传统的新闻发布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。

  1、技术的公众赋权:草根拥有话语权

  新媒体技术具有匿名性、多元化、门槛低、平等化、自主性强等特点,技术赋权给公众创造了自由发言的机会,塑造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格局。由政府垄断媒体及其话语权的传统逐渐被打破,草根阶层正在利用新技术发出自己的声音、掌握话语权的主动权,而且与生俱来地带有比较强烈的批判性和对抗性。同时,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,其发行量和影响力正在不断下滑。这种背景下,如果政府在新闻发布过程中依然理念守旧、沟通不畅、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,则很容易发布迟缓、内容模糊、效果有限,并最终导致政府的公信和权威逐渐降低。

  2、管制的边缘突破:绝对控制不可能

  新媒体环境下,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。由于网络的匿名性、开放性以及把关人的相对缺失,一方面敏感信息比过去有更大的可能性被传播,另一方面偏激、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要比传统媒体时代快得多。总之,网络的虚拟性、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,增加了信息控制和内容管制的难度。过去,一些地方政府或官员在危机事件发生后,有可能采取“捂盖子”的方式,通过压制负面信息而息事宁人、蒙混过关。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下,任何事件当事人都可能通过论坛爆料、微博发帖等形式将负面信息传播出去。可见,新媒体环境中对信息的绝对控制已是不可能,信息公开必成大势所趋。

  3、固化的情感结构:正面引导效果弱

  过去,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新闻发布时,习惯于回避问题、绕开制度缺陷和管理失职等负面信息,而代之以领导的果断决策、采取的应急措施和群众的积极拥护,试图通过这些正面信息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。然而,在新媒体环境下,公众针对公共事件的网络表达情绪和舆论中往往伴随着“普遍不信任”乃至“结构性怨恨”,由此导致政府新闻发布的正面舆论引导效果大打折扣。因此,政府的新闻发布必须要改变只说一面、报喜不报忧的传统,遵循客观、真实、坦诚、公开的原则。而且,在面对公众批评时要必须更加宽容,针对批评性和质疑性观点进行反思和回应。

  4、多元的舆论场域:意见领袖作用大

  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先生曾提出“官方舆论场”和“民间舆论场”的说法,由此强调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必要性。新媒体环境下,民间舆论场越来多地体现在论坛、微博等网络平台之中,而且呈现“微博化生存”的态势。过去,政府往往掌握或垄断着对危机事件的定义权或解释权,而如今,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往往掌握更大的话语权,他们对危机事件理性或非理性的表达往往决定着事件舆论的走向。意见领袖往往能够为他人提供信息、对身边人的决定产生影响、具有较高的活跃度和积极性,并且对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。在网络多元舆论的格局下,各种声音交织,政府的新闻发布面临“不同声音”的考验,如何争取意见领袖的共鸣成为新闻发布的新挑战。

编辑:李蒙

相关阅读